“我家宝宝都八个月了,怎么还不见小牙?”“先长下门牙还是上门牙?”在育儿群里,这类提问几乎天天出现。把“宝宝牙齿生长顺序图”和“几个月开始长牙”这两个高频疑问拆开揉碎,就能让爸妈心里有谱、手里不慌。

乳牙到底从几个月开始萌出?
大多数宝宝在4~7个月之间迎来第一颗乳牙,但医学上把“出生后12个月内萌出第一颗牙”都视为正常。早产儿、低体重儿可能推迟到10~12个月,而极个别3个月就冒牙尖的“小早熟”也无需紧张。
为什么时间差距这么大?
- 遗传因素:父母出牙晚,孩子往往也晚。
- 营养储备:孕期钙、维生素D摄入不足,牙胚钙化慢。
- 辅食刺激:长期只吃泥糊,牙龈缺乏咀嚼刺激。
宝宝牙齿生长顺序图逐颗拆解
把20颗乳牙按“出场顺序”列成时间轴,爸妈对照就能秒懂:
6~10个月:下中切牙(2颗)
最先亮相的总是下颌正中的两颗门牙,像两把“小铲子”。有些宝宝一次冒两颗,也有先出一颗再对称长另一颗的情况。
8~12个月:上中切牙(2颗)
上门牙稍晚,但位置与下门牙对应。萌出后,宝宝啃苹果会留下一对可爱小洞。
9~13个月:上侧切牙(2颗)
紧挨中切牙两侧,形成“四颗大门牙”阵列,微笑时最抢镜。

10~16个月:下侧切牙(2颗)
下牙列补齐,咀嚼效率瞬间提升,饼干不再含成面糊。
13~19个月:第一乳磨牙(4颗)
上下左右各一颗,负责碾碎食物。磨牙萌出时,宝宝常抠耳朵——其实是神经反射引起的“牵扯痛”。
16~22个月:尖牙(4颗)
犬齿尖锐,用来撕肉。萌出后,牙列呈“波浪形”,拍照更显立体。
23~33个月:第二乳磨牙(4颗)
最后登场的“大槽牙”把牙弓撑满,20颗乳牙至此到齐,为恒牙预留空间。
出牙期常见症状与家庭护理
流口水、啃手、夜醒怎么办?
牙龈受压时,三叉神经兴奋,唾液分泌量可增至平时的3倍。准备纯棉围兜及时更换,避免口水疹。

低烧要不要吃退烧药?
38℃以下多为应激反应,用温水擦拭腋窝、腹股沟即可。若体温超过38.5℃或持续24小时以上,需就医排除感染。
牙胶怎么选?
- 材质安全:食品级硅胶,可耐120℃高温消毒。
- 形状合理:有凸点可按摩牙龈,避免过长导致干呕。
- 一体成型:防止零件脱落造成误吞。
乳牙长得慢,需要补钙吗?
先别急着抱钙片。母乳或配方奶中的钙已足够,真正缺的是维生素D。每天400IU维D促进钙吸收,比单纯补钙更有效。若1岁后仍无牙影,再考虑拍片评估牙胚。
乳牙护理从第一颗开始
很多爸妈等“牙长全了再刷”,其实第一颗牙露头就该清洁。指套牙刷蘸温水,早晚各一次;长出4颗牙后换成软毛婴幼儿牙刷,米粒大小含氟牙膏即可。
三大误区一次说清
- “乳牙坏了没事,反正要换”——龋齿会影响恒牙胚发育,导致恒牙排列不齐。
- “夜里喝奶助眠”——奶液滞留口腔,细菌产酸整晚腐蚀牙面。
- “用纱布擦牙就够了”——纱布无法清除牙缝菌斑,牙刷机械清洁才是硬道理。
何时该看牙医?
美国儿科学会建议:第一颗牙萌出后6个月内,或1岁前完成首次牙科检查。医生会评估龋齿风险、咬合关系,并教爸妈正确刷牙姿势。此后每3~6个月复查一次,做到早发现早干预。
把“宝宝牙齿生长顺序图”贴在冰箱门,每冒一颗牙就打个勾,记录的不只是成长,更是全家人的安心。
评论列表